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臨 趙孟頫 止齋記 毛筆式 鉛筆書法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轉載:

止齋記 ,紙本,現藏上海博物館。此篇是行書代表作之一,書於至大元年,時年55歲(1308年)。通篇字形俊秀飄逸,而筆筆又謹守法度,體現了他極深的行楷功力,乃至後學無法超越。

趙孟頫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臨 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毛筆式 鉛筆書法




原帖是文徵明用小楷所寫的「醉翁亭記」,全作六百餘字全用蠅頭小楷寫成。這件作品的橫畫用纖細如針的尖鋒起筆,轉筆處方折,有如鐵劃銀鉤,收束時回鋒圓轉,乾淨俐落,全篇無一字苟且,每一個字、每一筆、每一畫都用心經營,完全沒有任何鬆懈之處,很難讓人相信,這件作品竟然是文徵明八十二歲時所作。後世的書法評論者每每稱讚文徵明小楷極佳,認為是唐代以來第一人,實在是非常中肯的讚譽。
原帖,紙本,縱53.5公分,橫28.6公分

本臨寫為B4傳真捲紙,高26公分。原帖的一行改寫成三行。

53.5 / 3=17.8
26 /17.8 =1.46 倍 字帖放大

初寫原帖的小楷大小,初臨有相當的困難,需等熟練了後,再來嘗試。





《醉翁亭記》是宋代歐陽修謫於安徽滁州期間,修建醉翁亭後,寫下的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書家多有發揮題寫。這幅《醉翁亭記帖》是文徵明八十二歲時(一五五一)書寫,全文精整挺秀,鐵畫銀鉤。書後有長跋,談到當時書法上的體驗與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由。歐陽修從韓愈的文章得到啟發,文徵明也希望從鑽研王羲之的書跡中,追求如不食人間煙火,冰清玉骨的感受。













二臨 黃庭堅 自書松風閣詩 毛筆式 鉛筆書法

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作了這首“松風閣”的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這件書跡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搖槳用力的樣子。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在後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時,心中不免激動,筆力特別凝重,結字也更加傾側,傳達出與東坡篤厚的情誼,是尚意書風的典型。


自書松風閣詩

宋 黃庭堅
紙本 卷 32.8x219.2 cm



特徵說明

這幾個字的用筆瘦勁,結構平穩,可與柳公權之筆意互通。

捺筆的動作及型態皆與顏真卿的筆法相關。

全作沉著的用筆,配合飛白用筆,使章法更富變化性。

蘇軾對黃庭堅書法的評語,認為其結字過於狹長,外觀猶如「樹梢掛蛇」。

黃庭堅特殊筆法,嘗自云:「晚入峽見長年盪槳,乃悟筆法。」故用筆多有擺盪之姿。

從「東坡道人已沉泉」推斷,此書應書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去世後。

黃庭堅對好友張耒(960-1127)的懷念。張耒,字文潛,淮陰人。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三人被譽為「蘇門四學士」。




松風閣,位於武昌西郊樊口西山的西山寺後。

菩薩泉,為樊口西山寺之泉水,泉所出石如人垂手。

怡亭銘,李陽冰篆,裴虯撰。亭在武昌江水中小島上,銘刻於島石。











黃庭堅(1045-1105),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字魯直,號山谷、山谷道人、涪翁。行草書自成一家,為宋四家之一。哲宗時進士。官涪州別駕知太平州。與張耒、晁補之、秦觀稱蘇門四學士。著有《山谷內外集》。




臨 沈周行書 《石田詩翰》卷 毛筆式 鉛筆書法


臨  次匏菴雨中留宿(明·沈周)
  七言律詩  

野水浮雲蕩夕光,仙舟兩宿古溪傍。清篇感舊頻翻韻,濁酒謀隣載過牆。
燭跋不知春夜乆,雨聲如為故人長。衛家剪韭今傳美,他日寜無有竹莊。

九十芳晨纔屈指
換箇年頭百事
宜人意,惟嘆鏡中
吾老矣鬢霜髯雪
今如許濁酒聊
詩耳隨日捱排
待盡 乾坤裏如
此餘生知有幾梅
花根道春還未
右春日賦此長短句
長洲沈周


野水浮雲蕩夕光,仙舟兩宿古溪傍。清篇感舊頻翻韻,濁酒謀隣載過牆。
燭跋不知春夜乆,雨聲如為故人長。衛家剪韭今傳美,他日寜無有竹莊。


九十芳晨纔屈指
換箇年頭百事
宜人意,惟嘆鏡中
吾老矣鬢霜髯雪
今如許濁酒聊
詩耳隨日捱排
待盡 乾坤裏如
此餘生知有幾梅
花根道春還未
右春日賦此長短句
長洲沈周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臨 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 毛筆式 鉛筆書法

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友人遊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作此詩歌詠景物,及對師友的懷念。全作帶濃厚的楷意,下筆沉穩,變化含蓄,更襯托出松風夜雨的詩境。書至已過世的蘇軾時,難掩心中思念,故而行筆謹慎,筆力凝重,結構相對安穩,傳達出與東坡篤厚的情誼。













松風閣。依山築閣見平川。夜闌箕斗插屋椽。我來名之意適然。老松魁梧數百年。斧斤所赦令參天。風鳴媧皇五十弦。洗耳不須菩薩泉。嘉二三子甚好賢。力貧買酒醉此筵。夜雨鳴廊到曉懸。相看不歸臥僧氈。泉枯石燥復潺湲。山川光暉為我妍。野僧。早。旱饑不能饘。曉見寒溪有炊煙。東坡道人已沈泉。張侯何時到眼前。釣臺驚濤可晝眠。怡亭看篆蛟龍纏。安得此身脫拘攣。舟載諸友長周旋。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臨 祝允明 書東波記遊 毛筆式 鉛筆臨帖 Youtyube

筆:繪圖鉛筆6B 日製OTTO
紙:A4卷式傳真紙
原帖:縱13.4釐米,橫269.6釐米
臨帖:高(上、下字距里)14釐米


《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與摠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絕云:「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僕廬山詩盡於此矣。
 




僕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館於官舍,而蜀人張師厚來過,二王方年少,吹洞簫飲酒杏花下。明年,餘謫黃州,對月獨飲,嘗有詩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對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黃州見花發,小院閉門風露下。」蓋憶與二王飲時也。



記遊松風亭
  餘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皷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
儋耳夜書

  己卯上元,餘在儋耳,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酤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寢,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


 記遊廬山
  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云:「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云:「芒鞵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云:「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憶清賞,初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箇是廬山。」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旋入開先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往來山南地十餘日,以為勝絕不可勝談,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最後與摠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絕云:「橫看成嶺側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僕廬山詩盡於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