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臨 趙孟頫 書 《蜀山圖歌》 毛筆式 鉛筆書法 Youtube 影音。

臨 趙孟頫 書 《蜀山圖歌》 毛筆式 鉛筆書法

蜀山圖歌

      次王公泉坡、周公雙崖韻
    我昔西川曾泛舟,赤岸水接銀河流。
    蜀山嵯峨江路永,飄飄豪氣凌滄洲。
    參棋井鉞跨疆域,劍閣去天才五尺。
    岷山之源初導江,頭亂石森矛戟長。
    魚貫舟山九淵飛,濤噴雪隨奔川東。
    雙蹲灩 大如象,萬仞瞿唐高插天。
    蠶叢魚鳧去我久,石古路細愁板援。
    空中飛鳥不敢度,馬上行人遙指鞭。
    團沙魚腹沉雲裡,陣圖蛇鳥定陳跡。
    穹窿巫山十二重,楚台雲雨無消息。
     道遙連雪嶺西,天梯回歸繞關北。



    丹丘曾與羽人逢,為我鼓棹呼長風。
    舉杯雲陽麴米曉,掛劍東海扶桑紅。
    風高作賦紀名勝,追逐李杜攀揚雄。
    灑麗筆下飛晴虹,名齊岷峨配岳宗。
    氣勢盡壓東南峰,杜鵑夜啼苦竹叢。
    火井斬木哀猿窮,舊遊如夢方驚寤。
    指點蒼茫引歸路,畫圖誰為寫舊顏。
    鳳閣舍人推獨步,瀛洲仙客才超古。
    桃玉腰金逢聖主,聽履方知地位高。
    用心頗覺良工苦,金鑾退直有餘閑。
    縞素秋風生畫寒,泰山北斗不可攀。
    玉堂天上非人間,蓬萊方壺別有山。
    陽春白雪和皆難。松雪道人。

 
《蜀山圖歌》,全名為《蜀山圖歌——次王公泉坡周公雙堐韻》,
規格為橫270釐米,縱45釐米,刻三石,40行,行9字,行草,署名“松雪道人”,
後有陳繼儒、李流芳、陳奕喜、那彥成四家跋,無收藏印記。

詩為一首長篇七言古風。歌為:    我昔西川曾泛舟,赤岸水接銀河流。蜀山嵯峨江路永,飄飄豪氣凌滄洲。……泰山北斗不可攀,玉堂天上非人間。蓬萊方壺別有山,陽春白雪和皆難。

網路轉載:
元代趙孟頫以書法名噪一時,偽品也就極多。張伯英鑒賞那氏藏書之後指出,那氏藏品中多有偽品,唯此趙孟頫《蜀山圖歌》真而上佳。此卷後有明代陳繼儒、李流芳等名家題跋,皆視其為真跡不疑。

後來,此卷曾攜出欲售,有關單位請專家鑒定真偽。大家公認此卷所書頗佳,得趙氏神韻,而其中又有了不少疑點。《蜀山圖歌》首句云:“我昔西川曾泛舟”。啟功先生從而斷言:趙孟頫一生從未到過西川,此卷斷非趙氏所書。

1996年第三期《收藏家》載有劉九庵先生《書畫的題跋與識別》的文章,文中說:“啟功先生以文章內容辨別真偽,可謂一語中的。副題中記有王泉坡、周雙那彥成、趙孟頫與《蜀山圖歌》

在書法和文物收藏界,提起保定的《蓮池書院法帖》,幾乎是無人不曉。要說《蓮池書院法帖》中《蜀山圖歌》是後仿品,恐怕知曉的人就不一定很多,今天就說一說那彥成、趙孟頫與《蜀山圖歌》。

那彥成(1763-1833),章佳氏,字韶九,一字東甫,號繹堂,滿洲正白旗人,大學士阿桂孫,清朝大臣。乾隆五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直南書房。四遷為內閣學士。嘉慶三年,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遷工部侍郎,調戶部,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擢工部尚書,兼都統、內務府大臣。道光五年,那彥成從陝甘總督任上調任直隸總督。道光七年,回疆四城既復,命為欽差大臣,往治善後事。道光九年至十一年,仍回直隸總督任。

道光十年(1830年),那彥成將自己家藏多年的名賢墨跡奉獻出來,請人勒石成碑,嵌於蓮池書院南樓壁間,供書院的學生觀摩學習,因而得名《蓮池書院法貼》。

這裡有
唐褚遂良的《千字文》、
顏真卿的《千福碑》、
懷素的《自敘貼》、
宋米芾的《虹縣詩》、
元趙孟頫的《蜀山圖歌》、
明董其昌的《雲隱山房題記》、《書李白詩》
等六家八種。《蓮池書院法帖》集中了我國歷史上書法大家的精品,體現了不同藝術風格,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非常難得的。可以說,那彥成為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做了一項十分有益的工作。

但是,其中的《蜀山圖歌》是一件後仿品,這是那彥成所沒有想到的。


實則,本篇《蜀山圖歌》所敘,是將四川之蜀山蜀水作一高度概括,予以熱情讚揚。長歌聲中,蜀山嵯峨。劍閣奇險,長江翻滾,灩雙蹲,瞿唐萬仞入雲天,巫山十二峰奇麗。近可聞杜鵑聲聲,遠可見猿猴嬉鳴,彩虹、古石、 道、天梯、帆影分別展現山水間,氣象恢宏壯美。古有蠶叢、魚鳧立國創業;漢唐有揚雄、李白、杜甫等人作賦寫詩讚頌,描繪出一幅幅蜀山形勝圖,既奇又險,既偉且麗,多姿多嬌,數千年來盡見鍾靈毓秀,江山美麗如故。
     這篇《蜀山圖歌》讀起來朗朗上口,韻足鏗鏘穩合,遣詞用語清新,已然扼要唱出蜀山特有的地域狀貌,人文歷史,是為一篇佳作,雅俗共賞。加上一代宗師趙孟頫用行書揮灑,相得益彰,愈見光芒四射。
       此冊《蜀山圖歌》書跡是趙孟頫晚年之作。拓本墨色清醇濃潤、結體嚴密,用筆圓轉秀勁,極顯瀟灑古逸,其運筆的輕重、疾澀、轉折已至爐火純青之境,全篇書法均衡、和諧、統一,具有一種文人氣質。亦如音勻旋律一般,有抑揚頓挫之感,令人意趣悠然。所謂氣質,實則為個人特有天性,或稱性情,應是先天氣質經後天教化,再經社會環境影響所形成。而反映在作品中各人的藝術天性表現則迥異,由此可看出各自修養水平。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答三子問》謂:“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然性情得於心而難名,形質當於目而有據”。包氏以為源於心之接納與感悟,識見精當,已然道出氣質與書法的密切關係。

       歷來有“唐詩晉字漢文章”之說,可見晉代漢字書法已發展到一個高峰,進入元代,把楷法再提升到魏晉時代風韻者當為趙孟頫。晉代書法家頗具變革精神,將漢魏以來古樸厚重書風,創變為富有時代精神的流美逸韻書體,為古今之冠。無可否認,元代因為有趙孟頫,方使學字者能夠脫離習尚窘束,轉而追學魏晉之書。趙孟頫著實起到承傳作用,並充當一名書法多面手《, 元史?趙孟頫傳》稱其“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在歷史上,論書者對趙孟頫之書法評價甚高,有人甚至將趙孟頫比作晉之右軍,唐之魯公。實則,趙孟頫早年學漢代鐘繇、隋代智永禪師、唐代褚遂良等人書法;筆法勁健方闊;中年則專攻晉代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尤得益於王羲之《蘭亭序》和王獻之《洛神賦》,書風趨於空靈、華美,形成圓活灑脫、婉約遒媚之基本風格。

        細觀《蜀山圖歌》拓本,雖然字間融涵諸家書風,然其主流仍師承“二王”。正如明代宋濂謂:“趙魏公留心羲、獻帖凡臨數百過,所以盛名充塞四海者,豈無其故哉”。而趙孟頫臨寫“定武蘭亭”拓本有數百遍之多,並在帖尾先後作跋十三則,盡情傾述感悟心得。由此可見趙孟頫向以晉人二王風範為依舊,勤奮學習不已。

        試看《蜀山圖歌》拓本中如山、長、之、大、人、不、一、天、為等字,其間架、波磔,及至使轉等處,皆與明代何士英一白堂藏“定武蘭亭”原石拓本風貌合拍,特具二王遺風。亦如明代陳繼儒所稱《蜀山圖歌》“直從大令發脈,同出一轍。應當說《蜀山圖歌》書法中同時也接納大令(即王獻之)《十三行》書體,風骨秀逸。“蘭亭”脈胳,瀟灑絕妙。二者融合,流美而不浮躁,氣韻愈具生動。全篇《蜀山圖歌》拓本筆意婉轉,姿韻閑逸剛健,映帶成趣,表露出趙孟頫溫文爾雅性格與高深修養。崇法尚韻,始終如一。
    《蜀山圖歌》書跡顯系趙孟頫晚年書寫,它字形修長,筆劃舒美,氣勢挺拔,似飄飄然具凌雲勢態。趙孟頫60 歲以後書法已達精美程度,遒勁、豐秀、飄逸,雅正,尤具蒼勁雄放之風,這是為過去不曾企及的。本篇拓本筆法方圓並用,體貌圓潤健朗,蒼勁奔放,縱逸中自欹側,激越中有徐緩,總見點劃多變,跌宕多致,整體雍容平和而又大氣磅礡。然而明代項穆卻道:“趙孟頫之書,溫順閑雅,似接右軍正傳; 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敵之祿也,故欲正其書者,先正其筆; 欲正其筆者,先正其心”(《書法雅言》) 。此論偏頗,書法風格多在苦學中養成,與人品實則並無必然聯繫,何況趙孟頫之人品亦非如其說。“士少而學之於家,蓋亦欲出而用之於國,使聖賢之澤沛然及於天下”(趙孟頫《送吳幼清南還序》語) 。趙孟頫選擇的是走忠君體國出仕之道,人各有志,不可非難。客觀講,對趙孟頫書法之影響來自幾個方面,其中藏讀名帖與友朋切磋是重要一環。入仕期間,趙孟頫每常奔走於我國兩大文化中心大都和杭州之間,得以藏讀大批書畫名跡,又能接交詩文、書畫方面朋友,舉如書畫家鮮於樞、鄧文原、仇原、高克恭等人;鑒藏家周密、王子慶、郭天錫、喬貴成等人,轉益多師,受益匪淺。

    細觀《蜀山圖歌》拓本筆法,主用中鋒,令筆尖在筆心中運行,一氣連貫,筆劃迅疾,並少用側鋒,轉折自如,撇點精當,故書體豐容縟婉,特別動人。筆者發現《, 蜀山圖歌》拓本與趙孟頫書宋歐陽修《秋聲賦》卷本書風頗接近,字數也大約相同。其中如方、天、之、為、秋等字,體貌幾乎一致。對此,明代陳繼儒稱:“趙魏公早年書法思陵,既而師李北海,余見《秋聲賦》一卷,晚年筆也。後有文太史微仲、顧中丞應祥跋。”可知卷本同為趙孟頫晚年之作,只是較《蜀山圖歌》略華美過之,雄毅少之《, 蜀山圖歌》英標勁骨,爽爽有圓活雄秀姿韻,特具書者個人特性,亦即藝術風格。這種個人思想氣質與性格特點,是隨各人所處社會環境、生活經歷、文化審美觀念,以及人生愛好自然形成,盡可能“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書譜》語) 。表現一種精神之美、風格之美,也就是藝術創作之美,集中展現漢字線條的變化和情景交融的境界兩個方面。不同時代產生不同書法風格,如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趙孟頫眼見宋代尚意書風日趨流俗,反其道而提倡復古,以前人為師,以古法為宗,刻苦學習,因而能寫出如《蜀山圖歌》一類書法,形神兼備,楚楚動人。正所謂“取法乎上,不落乎中”,既表現出章法之美,也表現出結構與線條之美,蘊含高古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