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臨 米芾 方圓庵記全稱《杭州龍井山方圓庵記》米芾書,陶拯刊石

《方圓庵記》碑刻及釋文
 北宋,米芾,行書;拓本;作於1083年。
《方圓庵記》是米芾的一件非常經典的作品,也是米芾最貼近王羲之書法特點的作品。
宋元豐六年(1083)四月九日,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師到龍井壽聖院辯才住所方圓庵拜會辯才,二人講經說法,談古論經,十分投機。為此,守一寫了《龍井山方圓庵記》一文,以示紀念。
此碑由米芾書。原石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刻。書法腴潤秀逸,

是米芾“集古字”時期的優秀作品,很多字都與從王羲之的《聖教序》一致.
李宗翰云:“米芾書《方圓庵記》年才三十三歲,正專學晉人之時,運筆能控引王羊,其他諸帖每以奇氣掩其古法。
因些,世人稱此帖為米書第一。”此帖結體用“聖教序”,且兼用大令,褚河南兩家之法。

這在書法作品欣賞中是非常耐人尋味。
此碑由米芾書。原石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刻。
[碑高五尺六寸五分,寬三尺五寸七分。 ]
行書十七行,行約五十字。
陶氏摹刻也很精妙,有[下真跡一等]之譽。


 《方圓庵記》釋文:
杭州友龍井山方圓庵記天竺辯才法師以智者教傳四十年,學者如歸,四方風靡。於是晦者明,聰者通大小之機,無不遂者。不居其功,不宿於名,乃辭其交遊,去其弟子而求於寂寞之濱,得然而不蔽翳,四顧若失,莫知其鄉。逡巡下危磴行深林,得之於菸雲,彷彿之間,遂造而揖之。法師引予並席而坐,相視而笑,徐曰,子胡來,予曰,願有觀焉。法師曰,子固觀矣,而又將奚觀。予笑曰,然。法
 師命予入由照閣經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吾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窺其製,則圓蓋而方址。予謁之曰,夫釋子之寢,或為方丈,或為圓廬。而是庵也,胡為而然哉?法師曰,子既得之矣!雖然試為子言之,夫形而上者,渾論周遍非方非圓,而能成方圓者也!形而下者,或得之方,或得之圓,或兼斯斯者,而不能無悖者也,大至於天地,近止乎一身,無不然。故天
 得之則運而無積,地得之則靜而無變,是以天圓而地方,人位乎天地之間,則首足具二者之形矣。蓋宇宙雖大,不離其內,秋毫雖小,待之成體(身本),故凡有貌象聲色者,無鉅細,無古今,皆不能出於方圓之內也。所以古先哲王因之也,雖然此遊於方之內者也,至於吾佛亦如之,使吾黨祝發以圓其頂,壞色以方其袍。乃欲其煩惱盡而理體(身本)圓,定慧修也德相顯也。蓋溺於理而不達於事,

迷於事而不明於理者,皆不可謂之沙門,先王以製禮樂為衣裳,至於舟車器械宮室之為,皆則而像之。故儒夫冠圓,唯能通天地人者,真儒矣。雖能理事一如向無異觀者,其真沙門歟意!人之處乎覆載之內,陶乎教​​仕之中,具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於其居也,特不然哉,吾所以為是庵也,然則吾直以是為蘧廬爾,若夫以法性之圓,事相之方,而規矩一切則
 諸法同體而無自位,萬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之不深。度而遊乎無端之紀,則是庵也,為無相之庵,而吾亦將以無所住焉!當是時也,子奚往而觀乎理圓也,語方也,吾當忘言與之以無所觀而觀之,於是答然隱凡,予出,以法師之說授其門弟子,使記焉。元豐癸亥四月九日[ ]日峰守一記

不二作此文成過,予愛之因書。鹿門居士米元章陶極刊


 奚往而觀乎理圓也,語方也,吾當忘言與之以無所觀而觀之,於是答然隱凡,予出,以法師之說授其門弟子,使記焉。元豐癸亥四月九日





《方圓庵記》釋文: 杭州友龍井山方圓庵記天竺辯才法師以智者教傳四十年,學者如歸,四方風靡。於是晦者明,聰者通大小之機,無不遂者。不居其功,不宿於名,乃辭其交遊,去其弟子而求於寂寞之濱,得然而不蔽翳,四顧若失,莫知其鄉。逡巡下危磴行深林,得之於菸雲,彷彿之間,遂造而揖之。法師引予並席而坐,相視而笑,徐曰,子胡來,予曰,願有觀焉。法師曰,子固觀矣,而又將奚觀。予笑曰,然。法師命予入由照閣經寂室,指其庵而言曰,此吾之所以休息乎?此也窺其製,則圓蓋而方址。予謁之曰,夫釋子之寢,或為方丈,或為圓廬。而是庵也,胡為而然哉?法師曰,子既得之矣!雖然試為子言之,夫形而上者,渾論周遍非方非圓,而能成方圓者也!形而下者,或得之方,或得之圓,或兼斯斯者,而不能無悖者也,大至於天地,近止乎一身,無不然。故天得之則運而無積,地得之則靜而無變,是以天圓而地方,人位乎天地之間,則首足具二者之形矣。蓋宇宙雖大,不離其內,秋毫雖小,待之成體(身本),故凡有貌象聲色者,無鉅細,無古今,皆不能出於方圓之內也。所以古先哲王因之也,雖然此遊於方之內者也,至於吾佛亦如之,使吾黨祝發以圓其頂,壞色以方其袍。乃欲其煩惱盡而理體(身本)圓,定慧修也德相顯也。蓋溺於理而不達於事,迷於事而不明於理者,皆不可謂之沙門,先王以製禮樂為衣裳,至於舟車器械宮室之為,皆則而像之。故儒夫冠圓,唯能通天地人者,真儒矣。雖能理事一如向無異觀者,其真沙門歟意!人之處乎覆載之內,陶乎教​​仕之中,具其形,服其服,用其器而於其居也,特不然哉,吾所以為是庵也,然則吾直以是為蘧廬爾,若夫以法性之圓,事相之方,而規矩一切則諸法同體而無自位,萬物各得而不相知,皆藏之不深。度而遊乎無端之紀,則是庵也,為無相之庵,而吾亦將以無所住焉!當是時也,子奚往而觀乎理圓也,語方也,吾當忘言與之以無所觀而觀之,於是答然隱凡,予出,以法師之說授其門弟子,使記焉。元豐癸亥四月九日[ ]日峰守一記   不二作此文成過,予愛之因書。鹿門居士米元章陶極刊


又記:杭州龍井山方圓庵,乃北宋駐錫壽聖院高僧辯才退休后的隱居處所。因其道行高深,德道雙馨,故時有賢達名流造訪問道話禪。元豐二年(一○七九)中秋后,婉約派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兩度謁見,遂有《龍井記》、《龍井題名記》,並見其《淮海集》卷十七。六年(一○八二),「宋四家」之一鹿門居士米芾游宦杭州,任為觀察推官,雖年過而立卻書名已盛。時南山慧曰峰守一和尚以其作《杭州龍井山方圓庵記》過從索字,米芾拜讀「愛之,因書二,同時又書秦少游撰《龍井記》,是為米書龍井雙記。近二百六十年後的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博學多聞,善詩文、書畫,為元朝道品第一的張雨又有行書《獨游龍井山方圓庵僧照請閱宋五賢一開士象》五言古體詩傳世,記錄了蘇軾、趙等七位宋賢到訪方圓庵逸聞。
       案:米書《方圓庵記》尾跋作「陶拯刊」,表明書寫當年己擬定摹刻上石。唯宋以降時過境遷,石刻久佚,椎拓善本,抵今亦寥若晨星。清康熙年間善鑑定碑版的書家楊賓《大瓢偶筆》卷五曰︰「米襄陽《龍井方圓庵記碑》,不知何時斷裂,萬曆丁酉廿五年(一五九七)夏,知仁和縣事晉陵胡澄鉤舊拓本重刻。胡後有跋,其書酷似襄陽,疑今行世米本,即其筆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