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時期(502 —549年),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在一夜中編纂成文,“鬢髮全白”,而成《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來不得有所重複,但周興嗣在編纂文章時,卻重複了“潔”(潔、絜為同義異體字)、“雲”等五字。因此;《千字文》實際運用了995個不同的字。
宋思陵(高宗)宋高宗趙構 摹虞世南真草千字文。
《唐虞伯施真草千文卷》絹本,
高宗趙構託名自跋以賜大臣,
《千字文》全篇主題清晰,章句文理一脈相承,層層推進,語言優美,詞藻華麗,幾乎是句句引經,字字用典。出典包括《易經》、《淮南子》、《詩經》、《尚書》、《禮記》、《春秋》、《論語》、《孝經》、《孟子》、《史記》、《神農本草經》、《管子》、《韓非子》、《莊子》、《漢書》。[2]《千字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兼納自然、歷史、社會常識,寓意深刻、結構清晰、語言簡明優美,可以說是一首四言長詩。是用來教授兒童基本漢字之重要啓蒙讀物,和《三字經》、《百家姓》合稱「三百千」。
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鍾繇曾寫過一篇《千字文》,但毀於西晉的動亂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編綴過一篇,但文理音韻皆不佳。
李倬《尚書故實》記載梁武帝為教育子侄,命大臣殷鐵石模次王羲之書碣碑石的字跡,又要求拓出互不重複的一千個字,以賜八王。
殷鐵石拓出後,此千餘字互不聯屬,
梁武帝又命令周興嗣將這一千字編成有意義的句子,「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周興嗣竟一夜編成。
《千字文》由「天地玄黃」到「焉哉乎也」,總共250個隔句押韻的四字短句構成,內容包含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倫理,整篇文章一字都不重複。
《千字文》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宇宙的誕生、開天闢地開始講起,講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直講到人類出現以後,中國太古和上古時期的歷史。最後以人類社會的出現和王道政治作為結尾。
《千字文》的宇宙觀發端於《易經》。《易經》是五經之首,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
一開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描畫出一個無比廣闊幽遠的宇宙。宇宙萬物處在一個恆久的大循環中,「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4]「天地玄黃」一句出自於《易經》。《易經》里說「天玄地黃」,為了押韻改作「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出自於《淮南子》與《太玄經》。傳統宇宙觀認為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冕服最能體現「天地玄黃」、「日月辰宿」的華夏信仰,玄色上衣代表天,黃色下裳代表地、十二紋章中有日月星辰。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指的是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黃帝「始制文字,乃服衣裳。」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像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漢族禮儀衣冠體系——漢服。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是講黃帝的玄孫堯帝和舜帝禪讓統治權與能者。
下句「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引出夏商周三代聖王禹、湯王和周武王。
千字文讚美聖王「坐朝問道,垂拱平章」,與群臣共商國事,垂衣拱手,天下太平。
千字文的道德觀
千字文讚美五常之德,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準則的,提倡「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的品德。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為賢人。將孝道的仁愛之心擴展到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
中國書法家智永(隋)、褚遂良(唐)、孫過庭(唐)、張旭(唐)、懷素(唐)、米元章(北宋)、高宗(南宋)、趙子昂(元)、文徵明(明)皆有著名的《千字文》書法作品。
敦煌出土文書中也有《千字文》手本習字斷片,可見最遲至7世紀利用《千字文》練習漢字書法已較普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